11月17日晚,文学院博硕本联动乐学项目历山论坛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2021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宋东煜担任主讲人,以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荧幕形象变化为例,从性别视角审视电影艺术中女性形象塑造的问题及成因,由此引发同学们对文艺研究中性别议题的深刻思考。
此次讲座中,宋东煜以性别理论为支撑,从性别与电影叙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性别的呈现方式、性别与心理学、酷儿理论、性别与种族、性别与恐怖七个方面详细阐释了电影中的性别问题。
首先,宋东煜将性别理论的发展分为萌芽和形成与发展两个阶段。她指出,1792年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的《女权的辩护》是性别理论萌芽期的重要著作。在性别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最经典的女性主义著作是波伏娃《第二性》。波伏娃意识到西方社会中的女性陷入了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他者地位,她批判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认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社会中建构而成的,女性气质是从外强加给女性的禁锢。在此基础上,宋东煜进一步区分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区别,尤其强调了社会性别用以指代两性在社会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差异的作用。宋东煜紧接着介绍了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她指出,女性文学研究兴起于1929年,代表作家为弗吉尼亚·伍尔夫,根据伍尔夫的理论,女性的独立需要独立的经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发展,成系统、成规模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出现,她特别强调,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妇女研究,这一研究思潮基本与西方的性别研究相同步。
随后,宋东煜对电影与性别议题进行了细致阐释,并认为该议题涉及理论范围广且具有一定争议性。宋东煜指出,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两性多为“王子与公主”、“英雄与巫女”模式,公主永远是等待被拯救的,巫女则代表邪恶,显然,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中的男性与女性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接着,宋东煜援引戴锦华的理论,指出该时期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有大地母亲形象、贞女形象、巫女形象、浪女形象;而进入新好莱坞时期,电影中则出现了女英雄、职场女性等独立女性形象。针对好莱坞电影前期中出现的男女角色地位不平等问题,她指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的父权控制。女性总是被观看,并随着男性的欲望去发展和演变,被凝视的女性以曼妙身姿来展现女性气质,以此作为女性的性别呈现方式。
接着,宋东煜还介绍了性别与种族、性别与恐怖等话题。在性别与种族话题中,她特别指出在波伏娃的《第二性》忽略黑人女性、黄种人女性困境的缺憾;在性别与恐怖的话题中,她指出,恐怖片中的大多数恐怖形象为女性,影片总是回响着高分贝的女性尖叫,有女性主义者认为恐怖片丑化了女性,另有观点则认为被刻画为鬼怪的女性的对立面是男权社会。
讲座的最后,宋东煜认为性别问题是文化研究和文艺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电影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认为在学术研究中,女性主义者不应矫枉过正,追求性别平等但不意味着让一方压倒另一方。她呼吁,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对“男女共有一个世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的倡议,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在提问环节,对于同学们的积极提问,宋东煜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建议。
此次讲座内容翔实,例证丰富,思考深刻。宋东煜对电影艺术中女性问题的关注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研究视野,也引发了同学们对性别问题以及对现实中女性境遇的反思。此次讲座有效达成了历山论坛促进博、硕、本沟通交流、提升山师学子学术热情的目标,彰显了文学院的良好学风,体现了文学院对培育研究型人才的高度重视。
供稿审核人:刘兆波
编辑:马小凡
审核:崔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