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9393体育平台
研途榜样
GRADUATE SCHOOL
商志晓: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使命
作者: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上传时间:2016年09月21日 17:23
浏览次数: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作者:商志晓  (山东师范大学。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15YZD17〕的阶段性成果)

  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其成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自信展示出更宽阔的视野、涵纳更丰富的意蕴,因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而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承载起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则是当代中国不可忽略的重大责任。 

  一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和丰厚的传统文化,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制度的无比优越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非凡成就,来自全面小康社会的即将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期可待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美好前景。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自信,既与以往的文化积淀有关,这是文化自信之源;更与当下的文化成就相连,这是文化自信之本;还与未来的文化发展互牵,这是文化自信之依。 

  这告诉我们,树立起文化自信,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当代中国在已经具备了自信的充分条件和坚实基础之后,我们应有的一种姿态和形象,是我们既不自卑又不自负、既不谦恭忍让又不傲慢恃强的正确选择。但我们在充分肯定已有和既存辉煌成就的同时,又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上的自信,不只是回望历史、躺在已有的文化成果上孤芳自赏,甚或为此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关键是使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客观存在着的文化、充盈于我们身边和内心所在的文化,进一步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体制构建中发挥引领导向与支撑推动功能,展现出让人心怀依赖、充满活力的稳定持久力量。 

  这告诉我们,文化要自信且能够自信,但自信而不能自满,自信而不能自足,自信更不是故步自封、裹足不前,绝非有了文化自信就万事大吉、一切都迎刃而解了,绝非有了文化自信就可以坐享其成、可以等待文化成果自行送上门来了。天下没有自掉馅饼、不劳而获的好事。我们不可因自信消解了斗志,不可因自信淡化了使命,而必须把文化自信视为动力,以此激发干劲去争取更大的成绩,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去夺取新的胜利。我们必须在文化自信中捧起应当担负的文化使命,把蕴含于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责任扛在肩上,勇敢地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才是文化自信的要义与真谛。 

  二

  文化使命即文化责任与担当,是当代中国必须主动作为并力求实现的文化愿景和文化目标。立足于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使命,包括丰富内容,从精神层面到实体领域、从公益事业到营销产业、从体制机制到操作行为、从创意制作到服务保护等,涉及众多领域和诸多方面。而从使命、责任、责任担当意义上来看,我们则务必关注那些带有战略性、统摄性、纲领性、持久性的重要内容,那些高居思想层面并给人以思想武装,坚守价值层面并引领价值观念,深及信念层面并促进信念确立,决定着文化建设的大局、整体、方向,关系到文化建设得失成败的重要内容。 

  这样的重要内容,主要有: 

  一是处于核心、灵魂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文化建设须臾难离的根本保障,亦是未来发展方向的灵魂指引。必须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活的灵魂,坚决抵制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失效”“终结”等错误论调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与当代中国实践、时代发展潮流、人民大众生活相结合过程中,更深刻地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发展大潮中,以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努力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升到新水平、进入到新境界、呈现出新面貌,创造更加丰硕的思想成果。 

  二是作为源泉、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的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更不是另起炉灶、阻断文化血脉,而必须联通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必须对接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承创新。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思想养料,全面提振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鉴识论理、养德教化以至导引践行、治国理政的作用。要聚焦思想精华、剔除陈腐观念、改进表现形式,努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创造创新中拓展思想意蕴、提升精神境界、充实科学内涵、丰富崭新内容。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有机结合,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促进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产生重要、关键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力量。国家民族的崛起与腾飞,不只是经济发达和军事力量强大,必须具备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和有凝聚力的价值观。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积聚认同共识,增强思想自觉,强化价值自信,在聚心上下功夫,解决好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问题,解决好内心敬畏和真切期待问题。要让人们都充分认识到“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马克思语),是自己需要也是为他人和社会负责,每个人都要“扣好第一粒扣子”,做好小事,管好小节,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要按照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限于人们的思想认同、自觉追求、内心尊崇,而延伸到其行为实践并达至现实效果之中,实现由主观到客观、由无形到有形的转化。“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是期待提升、突破的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互鉴。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当今世界,需要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互鉴,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我们要练好内功,打牢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载体、网络与能力建设。要摈弃盲目崇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胸狭窄的民族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统完整及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同时又宽容面对文化差异,不断吸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要秉持科学态度和正确原则,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互鉴,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要有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胸怀,又要有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还要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三

  在积极推进上述文化建设重要任务的过程中,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必须牢牢记取的文化使命,是创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使命的关键所在,也是各项文化建设重要任务的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新社会新国家,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创建新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互鉴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强化思想武装和价值观教育、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新兴文化领域建设等各项文化实践活动的共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创建创新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强国建设步伐,一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紧密结合,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共进中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二要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明晰文化建设定位,确立文化建设方向,制定文化建设举措,推进先进文化创建,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三要立足国情并突出中国特色,着力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着力打造中国内涵、中国标识,把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把普遍共识与独特魅力紧密连结起来。四要紧紧抓住塑造一代新人这一根本目标,不断提升国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使青年一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优秀品德、健全心理和良好精神状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公民,达至“富而有德,人文而理性”的新境界。 

  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担负起文化使命,是继承传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文化自信、赋予文化自信坚固支撑、使文化自信长久保持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选择。以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使命担当、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谨守并不懈努力。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1日 13版) 


 

分享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