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9393体育平台
研途榜样
GRADUATE SCHOOL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商志晓教授理论研究成就受媒体关注
作者:研工部
上传时间:2015年09月06日 00:00
浏览次数:

       8月21日,《大众日报》“文化名家”栏目以《潜心于理论领域的探索者》为题,对皇冠9393体育平台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多年来躬耕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报道。文章转发如下:

简介 商志晓,1959年生,哲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任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省哲学学会会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山东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共十八大代表、山东省十届省委委员。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对一个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普通人眼里却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做理论研究的人不在少数,但能在本学科有所建树并发挥理论的力量去解决现实问题、倾心于传播大众的学者,却的确不多。商志晓便是其中之一。
  “改革进程如同一条河流,必然在克服阻碍、荡涤淤积过程中奔腾向前,必然要形成一些激流,荡起层层浪花。河水不断流淌的‘渐进性’,是以激流、浪花形成的‘突进’与‘突破’为条件的。‘渐进性’构成整条河流,而激流、浪花则凸显其生机和活力。”笔者采访商志晓时,他正在作皇冠9393体育平台深化改革的报告。就他要阐明的“渐进中必须要有更大突破”的观点,商志晓用河水的激流冲荡、平静缓进来形容,既形象生动,又易于理解。这让笔者感觉到深奥的理论并不是冷冰冰的,而很清新自然,仿佛与自己贴得很近。在自己的理论研究领域,商志晓从不以高高在上的“理论贵族”高谈阔论,也不在自己的“专业王国”孤芳自赏,而是潜心做一名脚踏实地的探索者,热心做一名理论大众化的传播者。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怀揣“热度”,走近理论
   没有人天生喜欢理论。商志晓对理论的热爱,与他的经历相关。高中毕业后他下乡插队做知青,又当过地勘工人、宣传干事等,那时广播报纸常播放刊登一些社论文章,每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认真学习理解这些文章。尽管对内容懵懵懂懂,但大家都觉得理论是一种很高深的东西,不是一般人所能触及的,这种敬佩之情使他开始关注理论。
  真正走近理论,进而产生兴趣,是在商志晓上大学后。他于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理论界围绕着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作为政治系的学生,商志晓不仅关注这些讨论,而且还想一试身手参与其中。他在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是本原与派生的关系》、《共产主义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必然性不可否认——驳“共产主义渺茫论”》等文章,这让还是一名普通大学生的商志晓在理论界崭露头角,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倾心理论思考的热情。这种关注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的理论研究取向,影响了他的整个理论人生。商志晓就这样怀揣对理论的兴趣,伴随着不时的小有成就,逐渐走向了理论研究之路。 
  挖掘“深度”,探本溯源
   仅有对理论的一腔热爱是不够的。商志晓意识到,要真正进入理论殿堂、感受真理的力量,自己的理论基础还不坚实。大学毕业时,他放弃到机关或留校任教机会,毅然报考了学科实力最强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三年,商志晓潜心学习马列经典,饱览古今中外哲学原著,打牢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进行理论研究首先要了解理论是什么?理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理论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样一些理论问题被人熟视无睹,即便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也少有思考。但商志晓却觉得这不是小问题,很有必要透彻了解、刨根问底,不然你怎么看待自己工作的价值呢!喜欢“较真”的商志晓毅然把“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写出了《在思维的制高点上——对“理论”的新探索》《社会科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等论著,对理论的本质、结构、体系、功能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既拓展提升了对“理论”本身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探索。正如商志晓所说的:“基础理论研究看起来不实用,一旦得到突破和延展,就会带来思维、认识等很多变化。”
   这种就理论本身进行的深入探究,很快就在现实中证明了它的价值,商志晓成为国内最早论证邓小平理论是否形成并提出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学者之一。而对理论问题的深刻思考,也作用于他严谨精致的治学态度,为他此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坚定的理念指引,即他在专著《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后记中所讲的:选择研究课题,不以古今中外论是非,而以现实需要看高低。那种认为研究的东西、涉猎的问题越古老越有学问、越不为人所知越玄奥高深、越远离现实越有价值的看法是不确切的。为研究而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放弃责任的表现。面对笔者,商志晓依然强调说:“我们不看低‘藏在故纸堆中’的学问,但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问题,才是众多研究课题中最重大、最紧迫的,也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    
  提升“高度”,拓展视野
   登高方可望远,立足潮头才能把握江河走势。商志晓的研究眼光聚焦于更有高度、更加长远的前沿问题,致力于为重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认识参考。他的理论研究极富创新性、创造性、前瞻性,提出的一些观点不仅为理论界关注,有的还进入到高层决策。
   他从2001年开展“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撰著的《党的先进性研究》被视为此方面的奠基性著作,对党中央2005年初明确提出并阐发这一问题、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出了前期理论探索。他明确提出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为党的五大基础建设,以此构建党的建设布局,这个建议被《求是内参》报送中央政治局等领导参阅,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以五大基础建设的构架对党的建设作了阐述。这些研究可能看起来不是那么“理论”,但对商志晓来说,却恰恰是他“理论人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理论应有功能”的研究。
   这种独特的敏锐眼光,使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使他的研究总能处在学术前沿,占据理论高地。因此,商志晓曾多次参加由中央召开、中宣部等部委联合主办的全国性重要理论研讨会,多次参加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及山东省委省政府就有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的调研座谈、征询意见活动。2012年暑期,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商志晓赴北戴河参加“专家休假”活动,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秋天,他参加党的十八大,受到众多国家级高端媒体访谈,十八大开幕当天,央视网以“高端访谈”专访商志晓一小时,他因此成为最早比较系统评说十八大理论创新和历史地位的学者之一。    
  传递“温度”,接气大众
   凭借肯钻研的干劲、敢探索的勇气,商志晓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著作3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研究项目近30项。尽管有如此丰硕的学术成就,商志晓从不自恃清高,把自己固封于理论研究的专区,而是热心于理论大众化,致力于党的理论的宣传、普及与创新性阐释,把相对孤高冰冷的专业理论转换成有温度、有亲近感的道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大众、传播给青年学生。
   商志晓始终秉持“理论为现实服务”的理念,强调只有为现实服务的理论才能够鲜活并富有生命力。每当中央提出重大理论、开展重要学习教育活动时,商志晓就承担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宣讲任务。除了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外,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执政党建设等重大理论与重大实践问题上,都有深入而独到的思考。他不仅研究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论著,而且身体力行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在机关高校、市县基层、厂矿企业都留下了他授课、宣讲、座谈的身影。这些宣讲活动既有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政策解读,也有对时事热点的深刻评论,还有就人们工作生活规范的独到剖析,他用具体、鲜活、灵动的语言把理论化为涓涓细流,浸润着听众的心扉,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称赞。

分享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