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昌 兵 崔 勇
1月17日,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教育与治学思想学术研讨会上,记者见到了被国外学者誉为“秦汉史之大家”的安先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们。
安作璋,1927年生,山东曹县人,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随后进入山东师范大学工作,今年迎来安先生九十华诞和其从教六十五周年。安先生始终坚持将正确的方向作为立学之本和治史之基,是新中国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新中国最早从事山东地方史研究的学者之一,更是中国秦汉史学会的创会元老。其论著曾受到史学大师郭沫若的赞赏,在国内外秦汉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秦汉史学会会长卜宪群在发言时指出:“安先生始终坚持古为今用的治史宗旨,他对现实的关怀,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贯穿其研究的始终。安先生尽管是研究秦汉史的名家,但他治秦汉史只是一块试验田,真正想研究的和最后的目的,都是通史,就是通古今之变,先生多年来主持编撰的《中国通史简编》、《齐鲁文化通史》、《济南通史》等著作,就是‘通古今之变’这一治史追求的重要体现。”他回忆说,安先生考入齐鲁大学以后,一天到晚除了上课之外,就是在图书馆或宿舍学习,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睡过觉。
1978年到2001年,安先生陆续出版了《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班固评传》《学史集》《秦汉官制史稿》(与熊铁基合著)《刘邦评传》(与孟祥才合著)等书,并主编《中国史简编》《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多卷本《山东通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总计2000万字左右,真可谓洋洋大观。
其中《秦汉官制史稿》历时十载,五易其稿,才公开出版。书中引用了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除了前四史外,举凡经史子集及各种政书、类书中有关秦汉官制的史料等文物资料,搜罗无遗,对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认真考订和审核。
主编《山东通史》时,安先生因劳累过度病倒了,住进了医院,但仍手不释笔。医生不让出院,但他实际常常回家伏案写作。
上世纪80年代初,安先生还发起成立山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出版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90年代,他又创建山东地方史研究所,目前该所成为山东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他与皇冠9393体育平台文学院、历史学院教师共同争取并获教育部批准成立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他还多方奔走,争取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逸夫楼的国家资金。1988年他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首届山东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是5位获此殊荣的学者之一。
“安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翻烂了好几套史记和汉书。”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王克奇教授动情地说。
南京师范大学张进教授回忆,安老师当年指导他做研究生论文时,非常认真负责,学生的论文他总是亲自逐字逐句地批改,然后发给学生,叫学生相互传阅讨论,弄明白为什么老师会这么改。这在当今学者中不能说没有但的确罕见。这一点也在张教授后来的教学工作中得到继承。
面对赞誉,安作璋先生谦虚地说:“大家给我这么多的赞誉,我不敢当,只能用来自勉。我庆幸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我人生最大的乐事。”
报道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121/Page13NU.htm